首先,在当下这个时机点上,这3本书有什么共同点?我觉得,他们3位都是新行业的开创者,盖兹开启PC软体行业,张忠谋创造晶圆代工时代,而黄仁勋则开拓了AI新局。他们都在新趋势开展前就做好充分准备,比别人更早投入,也持续坚持下来,才能如此成功。

3个人的成功故事有哪些不同?我认为,所有成功故事最大的不同,就是他们背后的成长过程。 3位开创者最大的差异,在于他们不同的家庭背景,那些充满奋斗与挣扎的成长经历,往往是传记最吸引人的部分。
从3个人的出生背景与生活环境来看,盖兹的家庭环境应该是最好的。他的父亲是律师,母亲是老师,他就读的湖滨中学,是学费很贵的私立学校,学生都来自高收入的白人家庭。
黄仁勋的家庭出身很一般,父亲是工程师,在台湾出生后,先搬到泰国,又移民美国。黄仁勋读的学校专收需要管教的学生,他在那里遇到各种霸凌,要扫厕所、洗餐盘,成长过程永远伴随着欺压与歧视。

至于张忠谋的家境,应该介于2人中间。他的父亲在中国时曾担任地方财政处长,但遇到战乱,搬到香港又移民美国,在上海与香港时有佣人照顾,但父亲到美国求职不顺,后来落脚纽约开小杂货店勉强为生,张忠谋读书时要不断打工赚生活费,例如打字2小时才能赚到一顿中餐。从这些描述来看,张忠谋可以算是家道中落类型。
不过,不管出身家境如何,3人的成长过程,处处充满惊奇,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质,也是日后有所成就的关键。
例如盖兹令人印象深刻的是,他从小就喜欢追根究柢,有强烈好胜心,像是打牌,一开始他打不赢外祖母,但他不断研究了5年,直到后来他学会算牌。
读小学时为了做一份关于德拉瓦州的报告,他写信给州政府,收集很多资料,做了一个400年的年表,找上该州最大企业杜邦要来年报等资料,仔细分析,还得出它的董事都是男性的结论。最后他用木片做了报告封面,总共写了177页,比其他同学只有10几页要丰富很多。
秉持这种精神,后来盖兹学写程式,曾连续4天沉浸在工作里,没洗澡也没吃东西。再之后,全校200多个学生要选课,校方一直搞不定,他帮学校写出选课软体,解决困扰多时的问题。
这种热情投入的精神,在黄仁勋身上也看得到。黄仁勋青少年时期桌球打得很好,为了更方便练球,还会睡在俱乐部里。黄仁勋最精采的故事,是他如何克服霸凌的环境,他10岁时一起住的室友是个17岁高中生,身上有刀疤、不识字,结果黄仁勋教他识字,得到的回报是学会伏地挺身,到今天,他每天睡前都要做100个伏地挺身。
此外,这3个人还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从小都爱阅读。张忠谋小时候身体差,家里也只有一个小孩,有空就读书,父母买给他一整个书架的儿童文库,小学就读完。盖兹家里也买了20册百科全书,他全部读完后,还到图书馆找更多书来读。
至于黄仁勋,倒是没有描述他小时候读多少书,但是他对自己有兴趣的事,尤其是商业书籍都会认真阅读。有次他与一位企管硕士毕业的主管提到订价,但发现主管对订价完全没概念,不懂会计的他,却在争论中引经据典,因为他已读过10到15本相关的书,把对方讲到哑口无言。
敢于求助,也是锻造韧性的一环
最后,主持人也问到这3本传记,有哪些部分适合父母跟孩子分享?我提到,盖兹小学就与父母抗争,后来找咨商师谈,结果咨商师给盖兹的建议是:「你会赢的」,也告诉他的父母:「放弃吧!他会赢的」。
盖兹最后自己找到答案,不再把力气用在反抗父母,开始为独立生活做准备。盖兹的故事,可以给很多父母参考,真的过不去时,一定要找外面的专业人士帮忙。国内近期发生创业团队凶杀案,我想也可以作如是观。
张忠谋在自传中也提过,他曾因为在MIT念书时,觉得打工很辛苦,去找一位中国教授聊,想获得鼓励慰藉,但没想到那位长辈跟他说,学术界有2类工作:一类是需要思想的,另一类是单调乏味,「你既没有资格做第一类,就只能做第二类!」张忠谋说,他没有得到慰藉,却得到了「社会是冷酷的,自己要争气」的教训。
我相信,张忠谋学到的教训,也能给许多奉行爱的教育的父母参考。就像黄仁勋说的,对自己期望太高的人,往往韧性也低,他的人生充满困难与逆境,但韧性对成功至关重要,或许这就是给父母亲子参考最棒的故事了。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