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最昂贵的日常不是薪水,是「瞎忙文化」!

大企业最昂贵的日常不是薪水、办公室租金,是「瞎忙」!
在多数大型企业里,最昂贵的不是办公室租金,也不是高层薪水,其实最大的浪费用一个字形容,是「瞎忙」。

员工日复一日被拉进会议、被交付杂务、被迫写报表,最宝贵的人力被消耗在政治与流程上。这种忙碌,就像企业文化中的雾霾,掩盖了方向的偏差,让大家以为「在动」就等于「在前进」。

「忙」的另一面,是缺乏思考。没有共识、没有目标,员工只能盲目地反应指令。这导致真正创造价值的工作被挤压在角落,创新停滞,协作扭曲。理性地看,忙本身不产生价值,它只是运算单位的堆叠。

要破解这种文化,先得承认它存在,再勇于测量。这也是我设计「瞎忙指数」的起点——唯有量化,才能看清现实,也才能问出下一个问题:「我们到底瞎忙到什么程度?」

来!做个小测验:你的瞎忙指数有多高?
我设计了四个简单问题测量瞎忙指数:


从资料到洞察,新时代生产力杠杆!微软、迪卡农、CacaFly…等大咖讲师教你用AI取代盲点式决策➤
1.你的组织有一个所有人都认同且能清楚描述的共识目标吗?

2.你的组织有专案管理系统,让所有成员可高效理解专案内容与进度,执行,协作与纪录吗?

3.你现在执行的任务跟组织共识目标有清楚的连结吗?

4.你理解其他成员的任务与目标,有高度互信,并知道如何有效的与他们协作吗?

这四题每题25 分,满分代表你的组织完美超棒,分数越低,你越瞎忙,答完你会清楚知道自己在高速公路还是在跑步机。

为什么要测量?因为没数据就难以具体理解,也就糊在一起。很多组织把「感觉」当成「状况」,领导者自以为掌握全局,实际上是管理一场幻觉。指标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,却能戳破幻觉的泡泡。

现在,当你看着自己给的分数,惊讶地发现「我们真的这么瞎忙」,不免会问:「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种局面?」答案不在表面流程,而在深层结构——那就是人治。

瞎忙的根源到底是什么?
「人治」是瞎忙的根源。当权力距离过大,组织政治变成比效率更高的优先顺序,决策依附于情绪而非数据,整个企业就像在走钢索。结果是创新的心力被吃掉、协作的动能被掏空。

这种文化把服从当效率,短期看似很有权威,长期却泥足深陷。再加上「成功的诅咒」与「国王的新衣」效应,曾经让企业成功的直觉会被神圣化,让组织失去质疑思辨与更新的肌肉。

理性与诚实本是治理的钢筋,但在错误文化里常被当作多余配件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东方企业在创新与效率上难与西方匹敌,不过西方企业自己也不是没掉进过同样的陷阱。

延伸阅读:「你人生第一笔收入怎么来的?」为什么20年来,IBM高层都用这个问题挑人才?

导入OKR、专案工具⋯⋯,但组织好像没有改变?
西方企业过去几十年致力于解决人治与SILO问题:用人才密度、OKR目标同调与专案工具压低政治成本。当所有人对齐方向、透明进度,协作和生产力就能拉出十倍差距,只用1/10 人力完成同等目标。想想矽谷顶尖企业跟亚洲企业的生产力差距,就能体会这个落差。

这一套看似有解答,却依然有上限。OKR 在错误文化里容易被KPI 化、站会变站着念稿、专案工具变高级待办清单,结果「形式大于实质」。工具没有错,文化没跟上才是问题。

重点不是你用什么,而是你舍弃了什么;不是你如何衡量,而是你是否愿意被衡量。多数企业最大的问题,是根本不愿意去面对问题,每天房间里的大象都在疯狂地跳舞,多数人都看得到,全噤声不说话,老板则是活在一个完美的幻象中。于是我们来到下一个问题:领导者的「成功诅咒」。

AI可以把「人治」压缩成「智治」
AI 科技将从决策核心一路到所有成员的协作全面赋能,把「人治」压缩成「智治」。想像决策品质大幅提升、会议减少政治与空话、专案有超级PM 管理起来,所有人都高度同调于目标。

这种「超级助理」型的AI 不仅记录,还能建议、推进、提醒、验证,让协作效率与生产力能提高十倍,新型企业就能用更少的人力创造更大的影响力。

当技术把「证明」的成本压低,传统企业的尴尬处境就会浮现:再大的规模经济,也抵挡不住一个更快、更准、更便宜的新对手。

传统企业依旧有规模经济与品牌优势,但会眼睁睁看着市场被新型态企业蚕食。一个又一个小山头,逐渐失去控制,因为瞎忙指数过高而缺乏竞争力。

过去这些企业可以靠通路垄断、资本门槛或品牌壁垒过活,现在这些护城河被技术和新商业模式攻破,速度比管理层开会还快。

想想过去巨大的汽车企业跟高速成长的特斯拉,就能体会。

当瞎忙文化还在盘旋时,资本自然会更偏好高效率、高人才密度、AI 赋能的新物种——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本质,也是我们下一段要谈的重点。

延伸阅读:谁都不敢跑,职场「大拥抱潮」来了!在这段黄金沉潜期,你该做好2个准备

资源向高效率组织流动
资本主义的本质,就是资源逐渐移向更有效率与更有生产力的组织。投资人不看谁喊得响,而看谁把「忙」转成「成果/人」与「现金流/人」的更高比值。

想想看,如果你是资本,会投资传统电信的中华电信,还是卫星通讯的Starlink?会投资纸本报社,还是云端新闻平台?会投资传统车企,还是特斯拉?逻辑简单而清楚,效率与生产力的差距一目了然。

当我们进一步思考,就能体会,为什么「瞎忙」不是单纯的管理问题,而是生死攸关的资本流向问题。

摆脱无意义的瞎忙文化
最后,问问自己四个问题,衡量这个瞎忙指数,理解自己的现况,然后可以开始思考,自己是否正在对的位置上发展?

一流的组织,会用第一性原理拆解问题,用多元思维建立框架,用AI 压低证明成本,再用文化固化行为,「瞎忙」才会退散,「效率」与「生产力」才会显影,自然走向「更高效率、更高人才密度、更高价值创造」的企业未来。

所以,冷静的看看周遭,你看到的是高度的效率组织,还是一群瞎忙的人?

微信号:亚娃 YawaLife
关注我们,每天分享更多有趣的事儿,有趣有料!
12000人已关注
分享到:
赞(0) 打赏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