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有人能学会很多门语言? 而我们学了十几年英语,看美剧还是要开字幕?
不是天赋问题。
是大多数人(包括我),一开始方向就错了。
Steve Kaufmann,78岁,会说20种语言。 听起来像天才对吧。 但他18岁去法国之前,学了10年法语,到了那边一句话说不出来。 那时候他才意识到,学校那套方法根本不work。 后来他换了个思路,3个月法语就通了。 再后来,50岁学韩语,60岁学阿拉伯语。
我看他的故事,发现一个很简单但反直觉的事: 语言不是”学”出来的,是”习得”的。

什么意思? 你回想一下你怎么学会中文的。 没人教你语法。 没人让你背”的地得”。 你就是听父母说话、看动画片。 听多了,自然就会了。 但学英语的时候,我们全反过来了: 先背单词、学语法、做题。 然后期待有一天”突然会说”。 这就是问题所在。
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研究了几十年,结论很简单: 语言习得只有一个核心——可理解的输入(comprehensible input)。 什么叫可理解的输入? 就是你能懂70-90%的内容。 不是100%都懂(太简单)。 不是只懂30%(太难,看不下去)。 是”有点挑战,但大部分能理解”。 然后大量地听、大量地读。 Steve每学一门新语言,前3个月: 90%的时间在听和读。 10%的时间练说。 大多数人反过来:拼命想开口,但输入太少。
这个方法听起来很慢。 但Steve说,如果每天投入1-2小时: 3个月,你能从完全不会到看懂日常内容。 1年,你能基本沟通。 关键是:这个方法可持续。 因为你不是在”学英语”,你是在”用英语看你想看的东西”。 喜欢篮球?看NBA解说。 喜欢做饭?看美食频道。 语言只是工具,内容才是目的。 他2007年和儿子做了LingQ这个app。 不是背单词的app,也不是做题的app。 就是让你方便地读和听大量内容,顺便标记生词。 现在几百万人在用。 Krashen说:”Steve的成功,证明了我的理论。” 我自己的理解: 传统方法的问题是: 把语言当成”知识”来学——背、记、考。 但语言不是知识,是技能。 就像游泳,你不可能看完游泳理论就会游。 你得下水,呛几口水,慢慢找到感觉。 学语言也一样: 你得大量接触,在真实场景里理解、犯错、调整。
Steve 17岁只会英语,现在78岁会20种语言。 每种都是用同样方法:找感兴趣的内容,大量输入。 不是天赋。 是方向对了。
如果让我总结几个能马上用的点:
第一,扔掉单词书。 单词要在句子里记,不是孤立地背。 在剧里看到”awkward”出现10次,比背字典有用得多。
第二,输入远比输出重要(前期)。 不要着急开口。 先听够、读够,说话会自然发生。
第三,只看你真正想看的。 不是教材,是你本来就感兴趣的东西。 学英语可以是看剧、听播客、读小说。
第四,难度要刚好。 能懂大部分,但有些生词。 太简单学不到,太难坚持不下去。
第五,把”学英语”改成”用英语”。 不是学完了才能用。 是今天就开始用英语获取信息。
最后一句: 你可能学了很多年英语,觉得自己”学不会”。 但也许只是方法不对。
换个思路,从今天开始: 找一部你想看的美剧,关掉中文字幕,开英文字幕。 看不懂没关系,先看。
甚至你可以像我一样,创建一个YouTube频道。 我用来发布德语有趣故事,学德语。
不过一周多,我就感觉到极大的进步。 想办法使用语言,开心地使用语言。
3个月后,你会发现不一样。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