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风林火山》整个故事所表达的,就是一种,在这个极度冰冷,绝望的世界里,人可以变得多冷酷,多疯癫,多不可理喻。每个人都像飞蛾扑火一样,朝着一个明知没有结果的方向,以一种甚至称不上壮烈的姿态,前仆后继地赴死。但理由是什么呢?因为他们在真正死去前,都还无可奈何地活着。只要活着,就需要做点什么,需要往前走,需要试一试,哪怕是自掘坟墓,也是不做不休。这其实就像香港电影的现状,天花板早就在那儿,各种枷锁早就在那儿,既然无力突破,不如轰轰烈烈,向死而生。

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,我来尽可能详尽地剖析每个主要的人物,以此来拼凑出整个故事,乃至整部电影创作意图的原貌。
王志达(刘青云 饰)
这是一个绝望的父亲,想要带自己患有哮喘的女儿移民,因为这里“空气太不好”“她活不下去”。为此他不惜贩毒,出卖同僚,只为攒够钱远走高飞。但讽刺的是,他所做的事,本身正是招致他最终悲惨结局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在那场他女儿唯一出镜的戏里,就早早为这件事埋下了伏笔。早前他和狄文杰(梁家辉)说,他不在家抽烟是因为女儿有哮喘。但他在家里和毒贩打完电话以后,女儿却半夜起床给他递了个火机。这其实是在暗示,女儿对他所做的勾当,多少是有点感知的。但也清楚他深陷其中,难以轻易抽身,就像烟瘾一样。所以自己唯一能做的,可能也就是给爸爸递个火机,希望他不要因为自己而太过幸苦。他看到此举,第一反应是点上烟,抽了一口,然后灭掉。这其实已经是在暗示,虽然他有自认的“底线”,但终究是无法完全忍住不“贪”,不逞一时之快。
于是在之后,他和李雾童(金城武)谈交易的时候,就把过去和李父说好的加二成,改成了四成。就是这么一点小小的赌博,让李雾童对他起了杀心。虽说李本来就打算把所有这些父亲过去的旧关系,挨个斩草除根。但另一方面,有贪念的人,确实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,不利于掌控。所以后面李对他说,你要是不贪,或者,你要是干脆不碰这些勾当,你早就已经和女儿在国外了。
但话说回来,像他这样的一个人物,真的纯粹是活该吗?在这样一个早已被毒贩集团统治的世界里,整个司法系统早就已经蛇鼠一窝。他要是真做一个完完全全的老实人,真活得下去吗?李对他说这些话,纯粹是站在自己上位者的角度想当然。
这其实就很像我们看香港电影,大多数人一定会说,香港电影越拍越烂,纯粹是自掘坟墓。整天只知道翻来覆去地拍警匪,又没有亮眼的新人。但有多少人真的想过,香港电影走下坡路时,是否正好是这个地方的经济与文化发展,同样急转直下之时?有钱不是万能,但没钱一定是不能。行业上层况且可以勉强硬撑,中下底层,乃至年轻人,面对这样一个看不见未来的局面,又有多少人真的能不忘初心,满怀斗志地继续拼搏下去?
因此,王志达死前最后那句话,正有如千万底层从业者的内心写照一般。一边默念着“熬过这一关,一定会有出路”,一边就这样凄惨地死在这条不归路上,无人关心。而旁人对他所留下的记忆,也一定不过是个“坏警察”,“堕落的警察”罢了。
程文星(古天乐 饰)
相比王志达,程文星更无牵无挂。但他并不比王自由,某种程度上来说,他可能比王更可悲。因为始终,他是一个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的人。
他说自己年轻刚入行时,因为无亲无故,也因为无知懵懂,接了一个没人敢接的活,杀了一个同行的全家,因此欠下了一笔“人命债”。大部分人应该都会觉得很难理解,明明这个所谓的债主在监狱里,根本没法拿他怎么样,他有什么好顾忌的。但在我看来,这个“债”,实际上反而变成了一个让他活下去的“目标”。
首先,他虽然嘴上说着“干这行没有家人可言,每个人都随时会为钱背叛你”,但他实际上很照顾身边的每个人。他会关心改枪的欢姐家事,会为死去的同僚流泪,他还养了一只猫。虽然他曾看似残忍地把小叶按在水里,差点淹死她,但只是希望通过这种行为让她在未来的残酷选择里,可以选择为了自己,而不是为了他。而且另一边,他不仅为她疗伤,更希望她可以不要参与到后续的危险行动中。
也就是说,作为一个人,他并未褪去人类需要情感寄托的本性。但他又无亲无故,赚了钱不知道给谁花,生活不知道往哪走。从最后他和那个监狱里的同行通话的语气来看,他俩可能在这些年里,早已建立起了某种奇怪的情谊(这些故事很可能在被删减的剧情里)。毕竟真正要杀那个同行家人的始作俑者,也不是他,不知者无罪。一个在监狱里出不去,一个在监狱外也没啥奔头,最后,大抵也就成了彼此唯一的,某种念想了吧。
所以,最后他选择接下这个九死一生的刺杀任务,很可能反而是他“害怕”了。他在情感关系里一直都选择的是回避。就像他教小叶,要懂得在必要的时候背叛他。就像他跟欢姐说,不用给自己做寿衣。他也许从来都觉得自己不是个好人,不配得到爱,不配与人发生真正的连结。所以他并不敢面对即将出狱的这位“仇人”,不是怕死,而是害怕这种,注定没什么好结果的感情。
那么跳出这个故事,什么样的世界,什么样的环境,才最容易生出他这样的人呢?那必然是一个冰冷的,残酷的,人与人之间缺少爱与信任的世界。那世界又是在怎样的时代会变成这样呢?资源匮乏,自然会放大人性的恶。都说穷山恶水出刁民,而艺术的世界,也同样如此。这些年的香港电影,但凡是有些艺术追求的电影,几乎都是这么一丧到底。背后的原因,看到这里,我想自然是不言而喻了吧。
李雾童 (金城武 饰)
相比前两个loser,李雾童看起来显然是这个世界里的上位者。他手握最丰沃的资源,黑白两道都不敢得罪。他可以把一整个隧道做成自己的卧室,把公交车站作为咖啡桌,很显然,这就是在告诉观众,整座城市都是他家。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个赢家中的赢家,也有他的局限,他的弱点。
首先,他需要绝对的掌控。将死的父亲,杀。父亲的旧关系,杀。可以被收买的卧底,杀。甚至是早已流亡在外,压根不对他构成威胁的哥哥,他也要千方百计把他先弄回来,看能不能拉拢,或者,杀。但正是他太过追求这种绝对的掌控,最终反而被狄文杰(梁家辉)趁虚而入,一枪送进ICU。如果不是他非要安排最后这一出,狄并不会有可乘之机。毕竟警察是没法明着弄他的,多亏有他自己安排的程文星这个替死鬼,才让狄有了可以甩锅的对象。这就是为什么,最后狄故意要让濒死的程先扒拉开门,再进去枪杀李氏两兄弟。
其次,他其实同样并不为自己的出身而自豪。很多观众应该不理解,最后一幕的闪回是什么意思,为什么要把几个主要角色都安排在同一个酒吧出场,但各自又并没有什么交集。在我看来,这其实很像《树大招风》里结尾的那场闪回,三个贼王早在彼此各不相知的时间,出现在了同一个地方。没有什么想象中的“英雄惜英雄”,而只有所谓的“同是天涯沦落人”。这间小酒吧,就好像香港。就这么点巴掌大的地方,大家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。翻来覆去,最后还得在同一个地方争抢那么点东西。所以思欣(高圆圆)最后才要说,肚子里的孩子要不拿掉,毕竟李说过,他不想孩子和自己过一样的人生。也就是说,这片土地,哪怕已经是这里最顶层的玩家,都仍在计划着何时可以彻底离开这个烂局,就像那些北上的香港顶流导演们。
但问题是,到了别人的牌桌,哪怕带着再多的筹码,又能有多少算数呢?说到底,谁才是真正的庄家呢?

狄文杰(梁家辉 饰)/刘思欣(高圆圆 饰)
之所以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讲,是因为我感觉他俩既是故事里相对存在感不强的关键角色(或者是剧情删减太多/我还没吃透),又是故事最后唯二的“生存者”。究其根本,我姑且认为,一方面取决于二者面对这个世界的心态,另一方面,则是因为二者的“身份”。
狄文杰这边,自己的妻子作为女警,却惨死在一个变态连环杀人狂手下。从他后续在家边淡定地品酒看书,边反复重听,当初妻子被残杀时绝望的录音来看,这是一种“脱敏疗法”。他要接受这个创伤,就像让巨大的伤疤留在脸上一样。而且,无论是从开篇他和李雾童的斡旋,还是结尾他和刘思欣的暗中协议来看,他显然不是一个所谓的“正义之士”。那我是否可以推测,妻子惨死的这件事,并不是让他像很多同类故事中的角色那样,一心想要血债血偿,而是反而因此看清了,司法制度的无力呢?就像他在电梯里和李雾童说的那句话一样,“不要选择正确的,而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”。同时,也正是因为他有这么一个高级督察的身份,才有能力把所有人玩弄于股掌之间。也就是说,讲到底,在这样一个世界里,绝对的权力,可能要比财富和资源更管用。
而刘思欣这边,则是典型的,似乎是女性特有的,一种能做到绝对理性的生存者做派。她们不会轻易被所谓的情感,道德,过剩的自我意识而束缚。她只是冷静地走好每一步该走的棋,不管是作为心理医生,把患者引导成炸死上千人的死士,还是作为操盘者,在天下大乱,哀鸿遍野的街头淡定地吃着面,她其实可能要比故事中的任何一个角色都更冷静,也更冷酷。最后她在鬼叔那番爹味拉满的威胁电话里,也同样是面不改色地淡淡说着,“我若是不要的,你们随便拿。但凡是我要的,敢抢你就试试看。”这种作派,或许也是一个相对的弱者,在这样一个世界里,能生存下去的唯一解。
麦俊贤(麦浚龙 饰)
最后说导演本人亲自客串的这个角色,是因为复盘下来,这个角色在电影最开始所做的事,不仅是开启了整个故事,可能也恰好暗喻了整部电影,乃至他自己最核心的创作动机:
“是不是可以洗牌重新开始?”
明面上的故事里,这是一个很惨的人物,他被上司利用,被心理咨询的医生利用,被设定了无数个身份,却没有一个是真的,更无人关心。然后他窝囊无比地被揍的鼻青脸肿,最后一刻甚至吓到失禁,但也依旧绝望地按下了引爆按钮。他是一个棋子,也是一颗炸弹,他反复念叨着“是不是可以洗牌重新开始?”,就像一个将死之人的最后一点点奢望,令人既唏嘘又心疼。
但跳出故事来看,耗时八年,斥资四亿,集齐了如此豪华的阵容班底,却最终拍了这样一部十分不上不下的电影,到底是麦浚龙真的有心无力,还是这恰恰是他一种“自杀式”的,特意为香港电影筹备的一场,盛大的葬礼?
我个人觉得,或许是二者兼具。
一方面,麦浚龙作为导演的经验确实有限,虽然在审美和氛围感的营造上,他有很独一档的天赋。但单从本片很多硬件水平的表现来看,他确实还有待磨练。比如摄影与美术,虽然构图和配色很好,但打光和调色实际上并不过硬。再比如四场重头枪战动作戏,演员们的武器,穿搭,整体的设定,看似酷炫,但实际的动作设计编排,持枪动作,战术逻辑,都透露出导演这方面专业知识的欠缺。也就是说,架势看着不错,但还是少点真功夫。更别提,最关键的,叙事层面,暂且不论篇幅和节奏,这个故事本身的格局,其实确实就还不够宏大,深刻。至多算是很有质感的漫画式noir film,但你要说它是真正的arthouse,那绝对还差点意思。
但反过来想,有没有可能他自己的这种局限,恰恰也代表了香港电影如今的局限呢?做商业,题材,预算,从业人员整体水平,流程专业度先进度,都有很多壁垒。做艺术,能讲的东西,生活环境本身能带来的感悟,包括人的整个心态,又是一层又一层的限制。这些东西是他一直都有所感受,有所表达的(例如《僵尸》里那种对过往荣光的缅怀与悼念)也或许,当经历了这么多年以后,当他最终意识到,这部电影永无可能按照他心中最理想的状态呈现出来时,不如干脆破罐破摔,用这样一部注定在商业市场惨败,血本无归的作品,来将香港电影,亲手烧成灰。然后,“是不是可以洗牌重新开始?”
总结
不知不觉,写了这么多。也很久没有写这样的长影评来仔细解析一部电影了。老实说,这一定是因为我对这部电影,多少怀着十分充沛的感情,哪怕它喜忧参半。最开始刚看到它放出第一支花絮片,我的期待已经绝不只是被拉满,而是整个拉爆。但后来一年又一年的延期,包括越来越多的负面新闻流出,我自己在这几年各种残酷现实中的各种经历累加,其实渐渐的,我已经默默给对它的期待,合上了棺板。今天思前想后,还是买了票去看,一来是想还一张给《僵尸》的电影票,二来自然就是,内心深处总归仍旧存有一丝侥幸。而最后的观感,可以说,是既意料之外,又情理之中。
但无论如何,哪怕这确实是一部差强人意,“不够好”的作品,我也仍旧觉得,它是一部绝对值得存在,被看见,被人们能更好的理解与感受的好电影。它有着那种电影最难能可贵,也最需要的真诚,和饱满的表达欲。就算它只是讲一个不会留名的故事,提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,发一场无人能懂的疯,作为电影,作为电影人,这也是这个世界一定需要的,存在。
谢谢你,麦浚龙,《风林火山》,香港电影,保重,长存。















